编者按: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就补齐短板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工作着力点。
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8月3日起,人民网推出“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全面小康‘硬任务’”系列报道,深入解读这篇重要文章的精髓要义。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全国需要进行危房改造的4类重点对象大约160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约80万户。一些地方农房没有进行危房鉴定,或者鉴定不准。”2019年4月16日,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在会上,习近平强调,如果到了2020年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脱贫攻坚成色。
保障住房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中指出,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4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之一是“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等”。
一砖一瓦,凝聚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念,垒砌起亿万百姓“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
满足人民对住房安全的期待,要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来到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看望慰问74岁的困难林业职工郭永财一家。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014年春节,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伊尔施镇居民郭永财家里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
1月26日下午,习近平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来到郭永财家中,察地窖,摸火墙,看年货,坐炕头,详细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看到郭永财等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习近平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要做好慰问困难群众工作,让每个家庭都过好节。
2014年起,阿尔山市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完成棚户区房屋征收上万户,筹措回迁安置房2700套。“以前住平房,烧火、捡柴、倒灰,鼻子都熏得黑黑的;如今住上楼房,有了燃气灶和热水器,也不用再跑公共澡堂了。”郭永财的老伴冯秀华说。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习近平指出,“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风,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
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
“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习近平在此次集体学习中,对保障人民群众住房安全提出殷殷嘱托。
2013年至2019年6月,中央财政累计支持全国1794万户贫困家庭改造危房,帮助5700多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住房,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00多万人。
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区域,国家推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挪穷窝”迁新居,许许多多的人搬出了出行难、饮水难、用电难的山沟沟,搬进居家舒适、交通便利的新房子。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吉地尔子家看望。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赴四川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解放乡火普村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搬迁新房沿公路依山而建。习近平指出,这里的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实。
按照计划,“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对1000万左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目前,全国已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60多万贫困人口,中西部地区还同步搬迁了500万非贫困人口。
“异地搬迁是保障住房安全的主要工作之一,凸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指出,“通过精准识别、因户施策,因地制宜选择危房改造与异地搬迁等不同方式实现精准扶贫,摆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告别危房住新屋,搬出祖祖辈辈困居的大山,家里敞亮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被点亮了。